《现代情报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优化家校共育通道

 
来源:现代情报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1
 
教育树人是学校教育不变的命题,在强化德育的时代背景下,学校德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,成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。新德育背景下,家校共育要继续发挥德育优势,必须要优化家校共育通道,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促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构建有效、畅通的家校共育通道,从而将小学德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 一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优化家校共育通道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(一)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必要性 家校共育视角下,促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不仅是由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,也是由小学德育工作所决定的。 1.两者的承继性关系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。小学德育实践中,学校和家庭教育共育的基本理念,进行深入合作,积累了丰富的家校共育经验,掌握了较为科学的共育方法,传统的家校共育方法有效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,也奠定了学校德育的基础。现代家校共育是对传统家校共育的承继,它是学校德育进一步推进的结果,也是德育环境变化的必然诉求,传统和现代的结合,将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。 2.学校德育创新发展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。学校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家校共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条有效路径,必然要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变化,从而使家校共育顺应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。 (二)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将改变传统德育思维,促进传统和现代的高度融合,从而构建序列化的德育体系,实现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,提高学校教育的服务能力。 1.确立全新德育思维。家校共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是在一定使其内曾陷入思维僵化现状,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。而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将确立全校的德育思维,使传统和现代互为补充,放大学校德育效应。 2.完善家校共育序列。家校共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有效通道,只有保持其高度的畅通性,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无疑将实现德育传统和现代的承继和发展,完善家校共育序列,优化家校共育通道。 3.提高教育服务能力。时代在发展,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,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,直接影响着教育服务力的提升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无疑将提高学校德育效率,实现德育、智育互为促进,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服务能力。 二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优化家校共育通道的实践路径 (一)共育内容:聚合厚重感和现代感 家校共育,首先要解决“拿什么共育”的问题。在传统德育模式下,家校共育在共育内容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,注重共育内容的厚重感,并且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。在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环境下,需要进一步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体系,实现传统厚重感和现代感的高度聚合。 1.立足学生生活。传统家校共育内容的选择,主要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,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。例如,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,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闪光点等,通过学校德育资源和家庭德育资源的共享,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向,体现出德育的厚重感和较强的说服力。新时期,家校共育要继续立足学生生活,深入挖掘学校、家庭德育资源,用学生身边鲜活的德育案例引导学生,并实现家校德育资源的有效共享,提高德育厚重感。 2.关注时代热点。关注时代热点,能够及时地利用社会热点资源、社会热门现象等,提高德育内容的时代感,从而使德育保持鲜活性,与学生德育体验和德育认知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。例如,围绕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,学生可以与家庭进行有效的互动,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、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,对学生进行“三观”教育。首先从家庭、公民个人层面,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层面价值观,并将之落实到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,使德育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。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个人、家庭、集体、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关系,从而使家校共育紧扣时代脉搏,引领学生主动对接时代。 (二)共育方式:注重系统性和体验感 学校德育方式不应该局限在某一种方式,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校德育内涵,不断创新家校共育方式,从而注重家校共育的系统性和体验感。 1.德育引领。学校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构建,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,通过思政课教学和学科教育渗透德育。这就造成家校共育过程中,德育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理论说教,家长和教师通过理论说服式教育,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。例如,家长和学校有机结合,开展德育讲座活动,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理论传输。传统的德育方式,固然存在空洞、单调的局限性,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德育理论素养,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德育理论教育。 2.强化体验。现代德育注重德育对象的体验感,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内化。因此,家校共育过程中,学校和家庭在合作实施德育时,要基于学生体验感,进一步创新家校共育的方式,通过主题教育、案例分析等德育方式,让学生在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案例的帮助下,获得深刻的体验感。例如,“文明守纪”德育活动,在家长的参与下,一起编排情境短剧,让学生和家长、教师共同参与到活动中,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文明守纪的重要性,并结合传统德育方式,让学生撰写活动心得,从而引领学生对德育活动进行自我内化。 (三)共育平台:兼顾现场感和便捷性 时代在发展,德育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,为家校共育平台构建带来了机遇。在学校德育实践中,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极端思想,或者囿于常规,不能转变思维;或者思想冒进,摒弃传统。这就需要我们确立融合德育思想,在家校共育过程中,促进传统和现代相融合,兼顾德育的现场感和便捷性。 1.传统平台,固化现场感。传统德育模式下,家校共育主要以现场德育为主,立足于学校、家庭两大德育主阵地。学校层面,主要通过家长会、亲子活动、半日开放等现场活动形式,引导家长走进学校,和教师一同实施德育,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。通过家长会,教师和家长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,实现德育经验、资源共享,并就学生德育交换思想,及时采取措施;亲子活动,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了德育互动的机会,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使亲情成为德育的润滑剂;半日开放活动,向家长充分展示学校德育举措和成果,为家长提供家庭德育借鉴,并为学校德育建言献策。家庭层面,主要是教师走进家庭进行家访,通过家访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,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情感,传统德育现场感具有独特的优势。但是,传统德育平台受时间和空间制约,德育难以实现常态化,时效性也相对较差。 2.现代平台,演绎立体感。新时期家校共育要基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德育思维,紧扣现场德育,建立起线下、线上相结合的德育平台。立足于传统平台和现场德育,同步开展线上家校共育活动。例如,“雏鹰争章”活动,在学生评比基础上,开展网络事迹展播、微德育活动。通过网络德育平台,向家长展示学生思想道德风范,扩大德育影响力;同时,借助微德育平台,家长们参与点赞、分享等活动,强化家长家庭德育意识,并利用微德育平台的“圈效应”,使德育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展。 总之,在新的德育背景下,家校共育要转变德育思想,应基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德育理念,深入解读传统德育的优势和不足,基于德育的可持续性,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,使德育既发挥传统优势,又主动对接时代,在承继传统家园共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变,让家校共育呵护学生健康成长。 [1]刘立频.从“六大途径”探索区域推进家校共育新模式[J].教育,2018(16). [2]边玉芳,田微微.推动家校共育走上“共赢”之路[J].中国教师,2019(8). 教育树人是学校教育不变的命题,在强化德育的时代背景下,学校德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,成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。新德育背景下,家校共育要继续发挥德育优势,必须要优化家校共育通道,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促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构建有效、畅通的家校共育通道,从而将小学德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一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优化家校共育通道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(一)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必要性家校共育视角下,促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不仅是由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,也是由小学德育工作所决定的。1.两者的承继性关系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。小学德育实践中,学校和家庭教育共育的基本理念,进行深入合作,积累了丰富的家校共育经验,掌握了较为科学的共育方法,传统的家校共育方法有效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,也奠定了学校德育的基础。现代家校共育是对传统家校共育的承继,它是学校德育进一步推进的结果,也是德育环境变化的必然诉求,传统和现代的结合,将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。2.学校德育创新发展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。学校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家校共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条有效路径,必然要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变化,从而使家校共育顺应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。(二)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性家校共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将改变传统德育思维,促进传统和现代的高度融合,从而构建序列化的德育体系,实现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,提高学校教育的服务能力。1.确立全新德育思维。家校共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是在一定使其内曾陷入思维僵化现状,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。而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将确立全校的德育思维,使传统和现代互为补充,放大学校德育效应。2.完善家校共育序列。家校共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有效通道,只有保持其高度的畅通性,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无疑将实现德育传统和现代的承继和发展,完善家校共育序列,优化家校共育通道。3.提高教育服务能力。时代在发展,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,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,直接影响着教育服务力的提升。传统和现代相结合,无疑将提高学校德育效率,实现德育、智育互为促进,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服务能力。二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优化家校共育通道的实践路径(一)共育内容:聚合厚重感和现代感家校共育,首先要解决“拿什么共育”的问题。在传统德育模式下,家校共育在共育内容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,注重共育内容的厚重感,并且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。在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环境下,需要进一步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体系,实现传统厚重感和现代感的高度聚合。1.立足学生生活。传统家校共育内容的选择,主要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,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。例如,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,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闪光点等,通过学校德育资源和家庭德育资源的共享,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向,体现出德育的厚重感和较强的说服力。新时期,家校共育要继续立足学生生活,深入挖掘学校、家庭德育资源,用学生身边鲜活的德育案例引导学生,并实现家校德育资源的有效共享,提高德育厚重感。2.关注时代热点。关注时代热点,能够及时地利用社会热点资源、社会热门现象等,提高德育内容的时代感,从而使德育保持鲜活性,与学生德育体验和德育认知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。例如,围绕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,学生可以与家庭进行有效的互动,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、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,对学生进行“三观”教育。首先从家庭、公民个人层面,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层面价值观,并将之落实到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,使德育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。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个人、家庭、集体、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关系,从而使家校共育紧扣时代脉搏,引领学生主动对接时代。(二)共育方式:注重系统性和体验感学校德育方式不应该局限在某一种方式,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校德育内涵,不断创新家校共育方式,从而注重家校共育的系统性和体验感。1.德育引领。学校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构建,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,通过思政课教学和学科教育渗透德育。这就造成家校共育过程中,德育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理论说教,家长和教师通过理论说服式教育,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。例如,家长和学校有机结合,开展德育讲座活动,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理论传输。传统的德育方式,固然存在空洞、单调的局限性,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德育理论素养,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德育理论教育。2.强化体验。现代德育注重德育对象的体验感,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内化。因此,家校共育过程中,学校和家庭在合作实施德育时,要基于学生体验感,进一步创新家校共育的方式,通过主题教育、案例分析等德育方式,让学生在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案例的帮助下,获得深刻的体验感。例如,“文明守纪”德育活动,在家长的参与下,一起编排情境短剧,让学生和家长、教师共同参与到活动中,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文明守纪的重要性,并结合传统德育方式,让学生撰写活动心得,从而引领学生对德育活动进行自我内化。(三)共育平台:兼顾现场感和便捷性时代在发展,德育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,为家校共育平台构建带来了机遇。在学校德育实践中,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极端思想,或者囿于常规,不能转变思维;或者思想冒进,摒弃传统。这就需要我们确立融合德育思想,在家校共育过程中,促进传统和现代相融合,兼顾德育的现场感和便捷性。1.传统平台,固化现场感。传统德育模式下,家校共育主要以现场德育为主,立足于学校、家庭两大德育主阵地。学校层面,主要通过家长会、亲子活动、半日开放等现场活动形式,引导家长走进学校,和教师一同实施德育,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。通过家长会,教师和家长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,实现德育经验、资源共享,并就学生德育交换思想,及时采取措施;亲子活动,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了德育互动的机会,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使亲情成为德育的润滑剂;半日开放活动,向家长充分展示学校德育举措和成果,为家长提供家庭德育借鉴,并为学校德育建言献策。家庭层面,主要是教师走进家庭进行家访,通过家访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,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情感,传统德育现场感具有独特的优势。但是,传统德育平台受时间和空间制约,德育难以实现常态化,时效性也相对较差。2.现代平台,演绎立体感。新时期家校共育要基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德育思维,紧扣现场德育,建立起线下、线上相结合的德育平台。立足于传统平台和现场德育,同步开展线上家校共育活动。例如,“雏鹰争章”活动,在学生评比基础上,开展网络事迹展播、微德育活动。通过网络德育平台,向家长展示学生思想道德风范,扩大德育影响力;同时,借助微德育平台,家长们参与点赞、分享等活动,强化家长家庭德育意识,并利用微德育平台的“圈效应”,使德育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展。总之,在新的德育背景下,家校共育要转变德育思想,应基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德育理念,深入解读传统德育的优势和不足,基于德育的可持续性,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,使德育既发挥传统优势,又主动对接时代,在承继传统家园共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变,让家校共育呵护学生健康成长。参考文献:[1]刘立频.从“六大途径”探索区域推进家校共育新模式[J].教育,2018(16).[2]边玉芳,田微微.推动家校共育走上“共赢”之路[J].中国教师,2019(8).

文章来源:现代情报 网址: http://xdqb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2955.shtml


上一篇: 感受美 发现美 传承美 ——小学古诗词教学有
下一篇: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_面向战略决策的科技情报智能分析系统实践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现代情报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